围棋的别称多种多样,饶有趣味,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名字背后的文化。
最早——“弈”
据史料记载,围棋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《论语.阳货》。其中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为之犹贤乎已。”中的“弈”就是最早用以描述围棋的词语。
最神话——“烂柯”
“烂柯”是指岁月流逝,人事变迁。出自围棋著名典故,语出南朝梁任昉《述异记》。从那时起,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,如《烂柯谱》等。其中暗藏着一个著名的神话传说。信安郡石室山,晋时王质伐木至,见童子数人棋而歌,质因听之。童子以一物与质,如枣核,质含之而不觉饥。俄顷,童子谓曰:"何不去?"质起视,斧柯尽烂。既归,无复时人。唐朝诗人孟郊的一首《烂柯山石桥》:“樵客返归路,斧柯烂从风,唯余石桥在,犹自凌丹红。”让烂柯一典盛传棋界,成为了围棋经久流传的别称。
最灵动——“乌鹭”
在所有动物中,鸟类是最轻盈灵动的精灵,所以将此别称冠以最灵动的头衔。“乌鹭”一词,以两种鸟类的名称构成了一个并列型词语,而且语素的颜色正好相反,乌黑与纯白。古时候的棋子均为玉石所做,色泽莹润明亮,是只有贵族才可享有的娱乐活动。“鸡鸭乌鹭玉楸枰,群臣黑白竞输赢。烂柯岁月刀兵见,方圆世界泪皆凝。河洛千条待整治,吴图万里需修容。何必手谈国家事,忘忧坐隐到天明。”
最开阔——“方圆”
自盘古开天辟地自就有天圆地方之说,围棋棋盘为方在下,棋子为圆在上,故得别名“方圆”。在《历代神仙通鉴》中就有:“此谓弈枰,亦名围棋,局方而静,棋圆而动,以法天地,自立此戏,世无解者。”的记录。
最魅惑——“木野狐”
邢居实的《拊掌录》有载:“人目棋枰为木野狐,言其媚惑人如狐也。”因为围棋虽然是木头做的,但变幻多端、令人痴迷,有如妖魅灵狐一般,故称木野狐。
最霸气——“略技”
围棋也常常以兵法作为棋道,以弈喻兵,以兵喻弈。从魏武曹操,东晋谢安,北宋宗泽,清代曾国藩,到都深谙此道。当代棋手马晓春就曾钻研其中奥妙,著有《围棋与三十六计》,发现“声东击西”等大量战术渗透到了棋谚当中。因此围棋便借用了“略技”这个军事术语作为一个别称,形容“攻城略地”的战术韬略,蚕食对方的领地,扩大自己的势力。
最玄妙——“星阵”
星阵本指宇宙星体的排列,这里借指围棋盘面的形态,十九乘以十九的纹路,(因此围棋也有比较少见的一个别称“十九路”或“十九行”,如清代的尤侗在《棋赋》中写下“试观十九行,胜读二十一史”)形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,象征着混元一周天的度数,所谓“周天画地,制胜保德”,围棋与天地星辰之间有了一种冥冥的沟通。
所谓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,纵观历史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多有爱棋之人,如曹魏的曹操曹丕、晋武帝司马炎、南朝的宋明帝、齐世祖萧赜等等,尤其是南朝的梁武帝,兼通六艺,每每观棋“达旦不辍”,品定棋谱不亦乐乎,还命人编《棋品》三卷,唐代特设立棋待诏,需层层选拔,并且让围棋走出国门,而清代时围棋已成流派,名手大放异彩。
正是由于统治者的铁腕立下棋品制度和权力机制,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人们的爱好取向,尤其使当时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围棋的文学作品,也就衍生出了这些别称,仅在魏晋时期,就涌现了“手谈”“忘忧”“烂柯”“坐隐”“坐藩”“坐稳”6种别称。
这些别称透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意境以及美学享受。这是一种沉迷围棋的文人情怀,白居易围棋赌酒到天明,杜甫与妻画纸为棋局,欧阳修一枰闲且伴衰翁;这是一种弈境与诗境的浑然融合,如孟郊吟诗咏颂仙弈地,刘禹锡诗为棋僧扬其名,黄庭坚咏棋诗中妙句生;这更是一场美学在“弈地”之上的浪漫散步,如苏轼古松流水听棋语,袁枚的清簟疏帘奕一盘,毕沅的满窗花影覆空枰,等等。
下一局围棋,就像描摹一幅工笔,拨弹一曲弦乐,创作一首七律。艺术门类和文化体系是相通的,其价值也是不相重复的,因而这些别称呈现了气象万千的姿态。例如,“乌鹭”一词,以两种鸟类的名称构成了一个并列型词语,而且语素的颜色正好相反,乌黑与纯白,瞬时,呈现出一幅画面,三尺棋枰之上,白鹭与乌鸟环飞周旋,敲棋击枰,黑白交错,胜负无妨,只求夜色漆黑,棋中忘我,弈个东方既白。
围棋的别称,成为了一种缩影,一扇窗口,一抔活水,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走向,凝聚了文人的思想,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。